www.unwn.cn常德大型生活****周到参考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程序测试 >

这一年,海南这些家庭的生活发生了这些变化

时间:2022-08-15 05:19:57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www.unwn.cn常德大型生活****周到参考网
_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市民游客在海甸溪南岸的?,谕宄┩üこ淌痉抖紊⒉健?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编者按

  即将结束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回望过去的一年,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克服疫情影响,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回望过去的一年,一个个普通人也在以奋斗者的姿态,笃定前行,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歇。

  海南日报特别选取6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变化,他们的发展,他们的收获,展现我省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小康的崭新面貌。

  

  五指山水满乡脱贫户王琼香依靠茶产业实现增收

  致富产业 更有收获

  ■ 海南日报记者 谢凯

  12月26日,五指山市水满乡毛脑村的一处茶园里,毛脑村脱贫户王琼香正在忙着给水满大叶种茶树施加有机肥,忙得不亦乐乎,“春茶的采摘季节马上要到了,要打理好这些茶树,增收致富还得靠它们。”

  今年48岁的王琼香说,她从2013年开始种植水满大叶种茶,这些年,依靠水满茶产业摘了贫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去年她光靠卖茶叶就有10多万元收入。

  茶产业是水满乡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当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茶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全乡茶叶投产面积4700多亩,年****额超3000万元,拥有30多家茶叶加工厂和10多个茶叶品牌。

  “只有品质好才能不愁卖。”王琼香说,今年初,受到疫情影响,一些收购商因市场原因减少了茶青的收购量,但质量好、品质高的茶青依然畅销,价格还更高了。

  疫情得到控制后,王琼香加快了发展产业的步伐。“虽然合作社会收购,但要想把茶叶卖出好价钱,还得从种植和管理上下功夫。”她说,今年她向乡里和村里请来的农技专家请教,学习如何正确调配有机复合肥、如何用绿色方法防控病虫害、加强茶园管理等种植技术,着重从种苗选育、有机肥的使用、茶园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茶叶的质量。

  “你看,我现在给茶树浇的肥是配好的有机复合肥,我等会还要给茶树周围长草的地方锄草。”王琼香说,这些都是今年才学会的,“之前是放任其自然生长,基本不锄草、不施肥。”

  今年,王琼香的30亩茶园,产出2900多斤茶青。品质提高了,市场也打开了。“清明节后,一些合作社看上了我的茶青,价格都能达到30多元一斤,有些合作社甚至出到了40多元。”王琼香说。

  水满乡茶产业蓬勃发展,王琼香今年也收获满满,收入超过11万元。“明年的春茶一定会比今年卖得更好。”如今,“水满茶”的招牌越擦越亮,她希望,茶香能引来四方客,香茶也能随客走四方。

  (海南日报五指山12月26日电)

  保亭毛感村脱贫户王飞住进新房后,勤劳兴业

  安居乐业 更有奔头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梁君穷

  左手拿砖,右手拿着抹刀抹水泥……12月25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毛感村见到脱贫户王飞时,他正忙给自家院子砌围墙,脸上露出浓浓的笑意。

  “我家在路边,平常灰尘大,砌个围墙能挡灰尘。”王飞看着身后的新房告诉记者,过去,他和****以及两个孩子,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当时房子的一面墙是裂开的,厕所的一面墙更是斜了,门都关不上,洗澡上厕所都成问题。”

  改善乡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底,在当地****的帮扶下,王飞家完成了危房改造,房子宽敞了,也更结实安全。

  脱贫奔小康,安居还需兴业。就在王飞一家沉浸在住进新房子的喜悦中,今年初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他再次陷入焦虑。

  “当时,地里的瓜菜快成熟了,但是由于疫情,菜商不能进村收购。”王飞说,除了瓜菜滞销,他和****也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失去收入来源,“我每天就想着,地里的瓜菜什么时候才能卖出去。”

  今年2月,省里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三农”领域“一抗三保”工作的十条措施》, 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稳就业、强产业。随后,毛感乡****积极组织菜商来到村子收购瓜菜,王飞家的瓜菜才得以卖出。

  此外,王飞还领到了****免费发放的120只鸭苗和饲料。“鸭子养大后,****以每斤9元的价格收购,单单养鸭一项,我家今年就赚了3000多元。”王飞****罗文莹笑道。

  瓜菜卖出后,王飞一家又抓紧种上了四棱豆、辣椒等作物。“今年四棱豆收成好,赚了6000多元。但除了农活,我还有更忙的事。”王飞说,今年5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乡里的农信社找到一份工作,每月有了稳定收入。

  “2020年真不容易,但年尾的生活要比年初甜。”聊完这一年经历,王飞感慨道。

  (海南日报保城12月26日电)

  三亚马亮村村民董海平不再为水发愁

  饮水安全 更有甘甜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自打安上这自来水管道,不光用水方便了,家里人喝着也感觉比过去甜了,我们用着放心。”12月25日,在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马亮村村民董海平家,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他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董海平家一共5口人,用水问题,曾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扰。“过去,我们吃水靠挖井,遇到干旱时,水量小,干旱严重时还缺水;遇到下雨时,井水浑浊,喝着不卫生。”董海平说。

  马亮村位于三亚北部山区,然而受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用水问题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之一。马亮村党支部副****董海东说:“‘看天喝水’的方式,不仅无法确保水量,还影响水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制约着百姓的生产生活。”

  拧开水龙头,淌出干净水。董海平摸着新安装的水龙头高兴地说:“这回好了,再也不用拎着水桶去井里打水,轻轻拧开水龙头,做菜煮饭都能用自来水了。”

  今年,包括董海平在内,鹿城近3万名群众的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与三亚大力推进实施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息息相关。2017年,由三亚环投集团设计施工的北部山区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建设,涉及14个行政村近3万名群众。2018年,作为配套工程,三亚北部山区村内管网及入户管网工程开始施工。

  “山区地势复杂,建水厂、铺管道并非易事。”三亚环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在扎半水库旁的山头,施工队员只能在口径仅1米的隧道里作业,以每天掘进30****或40****的速度打通70米长的隧洞。

  经过3年多的施工,今年5月,输水管线跨越深沟河道、翻过山岭,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送进了山区群众的家中。如今,家里通上了自来水,水量足,水质好,董海平不再为水发愁了。忧心事得到解决,他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了更多期待。

  (海南日报三亚12月26日电)

  白沙高峰村实施生态搬迁,村民符文强一家搬出深山

  喜迁新居 更有期待

  ■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搬出大山好啊!”12月25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建成的高峰新村,52岁的护林员符文强刚巡山回来,在白沙阜龙乡、洋浦务工的两个儿子也陆续到家,一家9口人围坐在新居里吃饭,好不热闹。“以前,这样的聚餐一年也难得有一两回。”符文强说。

  高峰新村是生态搬迁村庄,共有59栋联排两层小楼,用于安置118户居民,每户房屋面积有115平方米,屋外红梁白墙,雕饰着精美的黎族图案;屋内楼上楼下共计4室1厅,尤为宽敞明亮。今年11月26日,符文强一家喜迁新居。

  “前几年,儿女成家立业后,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路途不便,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回忆起“老家”南开乡高峰村,符文强十分感慨。那是白沙最偏远的村庄,位于大山深处,“从县城到村里,即便是车技娴熟的司机,单程也要耗费3个小时。”

  2015年之前,下辖5个自然村的高峰村,不通电、不通网络,村民产业单一,收入堪忧,属于深度贫困村庄。在2017年已经将两个自然村约30户村民搬至距离县城仅20公里的银坡村的基础上,2019年以来,白沙启动高峰村第二轮生态搬迁工作,选址在距白沙县城仅4公里左右的牙叉镇建设高峰新村,安置其余3个自然村的村民,一方面,助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另一方面,也帮助村民走出大山,实现更好发展。

  此次生态搬迁实施户口分房政策,符文强与儿女们共分得3套新居。“新居装修很棒,周边配套很好,青苗补偿到位,产业安置也满意。”符文强说,一家9口人,每人还获得10亩可开割的橡胶林,自己也被安置为护林员,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搬迁新居至今,刚好满月,符文强还在规划着新生活。“过阵子,我想在庭院里多种几棵莲雾、黄皮、木瓜。”站在新居门前的大庭院里,他憧憬着以后的好日子,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海南日报牙叉12月26日电)

  昌江居民李文珍不出县城,接受支架植入手术

  就近看病 更有“医”靠

  ■ 见习记者 刘婧姝 特约记者 林朱辉

  “感谢昌江中西医结合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2月25日早上9时许,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中西医结合医院一科病房里,62岁的李文珍正吃着热腾腾的早饭。前不久,她刚在“家门口”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

  见到海南日报记者,李文珍主动撸起袖子,亮出手腕上的创口。“创口就像针眼一样小,术后恢复得也很快。”她说,能不出县城就完成这样的手术,“过去想都不敢想。”

  去年,李文珍突发心痛,去到?,谑芯鸵剑缴阃ㄖ枰鍪质酢?悸堑皆诤,诮邮苁质跻搅瞥杀靖撸ㄏ壤喽越系停兹苏展艘膊环奖悖阋煌显偻稀?/p>

  12月4日,李文珍再次突发严重心痛胸闷,经昌江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必须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在李文珍的印象里,昌江的医疗条件不足以完成这样的手术。“但医生告诉我,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给我做手术。”她说,医生的一番话,打消了她的顾虑,“在县城治病,我不需要来回奔波,也方便家里人照料,而且医疗费可报销绝大部分。”

  12月18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派驻昌江的医生白静、张翠及本地医生郑伟民的共同努力下,昌江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顺利完成,李文珍就是首位获益的病人。

  顺利完成手术的背后,是昌江不断推进昌江医疗集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签订医疗帮扶协议,引进医疗人才团队,加强薄弱科室的建设,增添“高精尖”设备,提升医疗惠民的“硬实力”。

  昌江医疗集团党委****何谦然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托管帮扶两年来,在昌江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9项,惠及昌江手术患者300余人次,“更多百姓就近享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和****。”

  吃过早饭,术后恢复良好的李文珍,脸上洋溢着笑容:“马上就可以出院,广场舞又可以重新跳起来了。”

  (海南日报石碌12月26日电)

  万宁优质教育资源助贫困学子李晓晴走出大山

  学有优教 更有出息

  ■ 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我选择了师范类专业,希望学成后能够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贫困学生。”12月25日,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现在就读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一年级的万宁籍学生李晓晴坚定地说。

  李晓晴的中学母校是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万宁附中)。这是一所由万宁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立的公办中学,旨在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2012年该校建成招生以来,逐渐办成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学。

  “我从2014年开始进入学校就读初中。”李晓晴家住万宁市北大镇东兴居,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她告诉记者,对于能够进入到北师大万宁附中读书,她感到非常高兴,一方面学校条件越来越完善,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不断加强,“而且在2019年还与****名?,沽硕啻谓涣骰疃庑┒际且郧懊挥邢牍摹?rdquo;

  今年初,由于疫情的影响,学校“?,尾煌Q?rdquo;。“在组织我们上网课的同时,老师还精心准备复习提纲,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自学。”李晓晴说。

  除了在学习上,在生活方面,学校也一直给予李晓晴许多关照,“我和一些同学,家离学校很远,学校每周末还会联系公交车,帮助我们安全回家。”她说,不仅如此,在校期间,学校发放助学金,考上大学有路费资助。“减轻了家里供我读书的负担。”

  学校和老师在学习、生活上的关怀,让李晓晴深受感动,也使她坚定了“以后要当老师”的想法。今年6月,她顺利考入西南大学,并遵从自己的心意选择了师范类专业。

  李晓晴说,自己虽然刚刚踏入大学****不久,但一定会认真完成学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努力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去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海南日报万城12月26日电)

原标题:全面小康有我家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1